郭威赵匡胤在北方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——郭威。
从此他的命运迎来了彻底的改变。
在五代历史上,郭威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。
郭威有一个不幸的童年。
很小的时候,父母就先后去世,郭威成了一个孤儿。
幸好,他的姨母没有嫌弃他,把郭威养大成人。
在姨母的悉心照料下,小伙子能吃能睡,身体发育得相当好。
成年的郭威长得五大三粗,非常强壮有力。
但是郭威既不老老实实种地,也不学着做生意,整天游手好闲。
他脖子上有纹身(飞雀),经常参与赌博,动不动就打架斗殴,是个十足的不良少年。
十八岁那年,郭威投靠了上党(今山西长治)节度使李继韬,做了他的一名亲兵,总算是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。
由于作战非常勇猛,郭威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。
但是郭威的缺点也很明显。
他性格很冲动,容易意气用事,又喜欢争强好胜,经常在外面闯祸。
好在,李继韬尽量维护着他。
首到有一天,郭威惹下了一桩人命官司。
当地集市上有一个屠夫,经营着一间猪肉铺,也算是肉食品行业的精英。
按理说,这位屠夫是地方上的工商业者,郭威是节度使的亲兵,来自军队系统,又不负责肉类采购。
两个人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。
尽管这样,屠夫还是把郭威得罪了。
原因很好笑,屠夫既没有短斤缺两,也没有卖注水的猪肉,只是因为他为人太凶狠。
其实,这也不怪屠夫。
做生意难啊。
工商、税务、城管经常要检查,挑剔的消费者又喜欢挑肥拣瘦,地痞流氓经常来收保护费,同行之间又相互倾轧。
不凶狠点,生意早都做不下去了。
但是,这个屠夫实在太狠了,搞得老百姓对他都既恨又怕。
屠夫的名声渐渐传到了郭威的耳中。
听说有这么个刺头,郭威很来劲,决定去教训一下他。
有次喝醉了酒,郭威醉气熏天地逛到了这家肉铺,指名道姓要屠夫给他切肉。
屠夫打量着这个年轻人,从他不太友好的眼神中,屠夫感到了深深的敌意。
或许知道郭威的来头,屠夫丝毫不敢怠慢,立即按照要求,把肉切好了。
从这里看,屠夫还是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操守,还算是个合格的肉食品经营业者。
谁知道郭威一个好脸色都不给,劈头盖脸就骂,什么肉质不好了,什么刀工不对了,估计也带了很多脏字。
总之,作为消费者,郭威无疑是态度最恶劣的那一个。
都说消费者是弱势群体,郭威这个消费者太强势了!
在郭威这种凶狠不讲理的客户面前,供应商是很难做的。
自打郭威一来,屠夫就晓得这人是来找茬的。
但毕竟有些忌惮郭威,他一首强忍着怒火,没有发作。
屠夫也是老江湖了。
郭威这种人他见得多了,他有办法对付。
屠夫不慌不忙解开衣服,露出了自己那不太雅观的肚皮,恶狠狠地对郭威说:“你敢朝这里刺吗?”
这就像街头斗殴的经典用语“你动我一下试试”。
在屠夫看来,眼前这个年轻人,就是个寻衅滋事的小混混。
小混混嘛,表面上看起来很嚣张,又凶狠好斗,其实都很有分寸,是没有胆子杀人的。
谁知,郭威没有一点畏惧,也没有丝毫犹豫,随手抓起切肉刀,就朝屠夫肚子捅了进去。
没练过铁布衫的屠夫,自然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,一命呜呼到阎王爷那里报到去了。
大家一定觉得很眼熟吧,有点像《水浒传》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段子。
看来,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是有原型的。
博览群书的施耐庵也一定读过《郭威传》。
鲁提辖打死了镇关西,搞得国家干部也当不成,只好亡命天涯,跑到大相国寺当了和尚,最后到梁山落草为寇。
但是,郭威的运气却好得多。
郭威闹出了人命,还跟没事人一样,镇定自若,也不打算跑路。
他可能觉得自己是替天行道、为民除害。
但是郭威注定是有点失望的,围观的群众不但没有为他喝彩,反而却把他揪送到了官府。
按理说,郭威这件官司倒也是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凿、程序合法。
五代虽乱,也是讲究杀人偿命的。
然而,郭威不仅没有偿命,连大牢也没有蹲几天。
在这关键时刻,领导李继韬又一次出面挽救了郭威。
他暗中派人把郭威放出去避避风头,风声平定后又把郭威招了回来。
郭威杀了人,还有领导出来保,后来几经变迁,投靠了刘知远,拥戴刘知远做了皇帝,建立了后汉。
相比之下,鲁提辖还真是苦命人啊。
战争的艺术赵匡胤北上的时候,北方正发生着一件大事。
后汉乾祐元年(948),登基不到一年的皇帝刘知远病逝。
他的儿子,18岁的刘承祐继承了皇位。
河中、凤翔、永兴三镇趁机发动了叛乱。
朝廷虽然派出多路大军前去平叛,各位将领却互不买账,迟迟无法取得进展。
无奈之下,皇帝派郭威出征,统一指挥各路大军,负责平定三镇叛乱。
从这场战争的表现来看,郭威是真正的军事天才,是一位能够掌握战争艺术的大师。
大军出征前,郭威召集将领们开会。
大家在应该先打哪一路叛军的问题,发生了一点分歧。
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先打凤翔(今陕西凤翔)和永兴(今陕西西安),因为他们实力相对稍弱。
但是,一个人叫扈彦珂的将领提出了不同意见。
他认为应该先打河中(今山西永济)。
因为,三个藩镇叛乱是以河中李守贞为首,这个人也最难对付。
如果李守贞被打败了,其他两地不足为虑。
如果舍近求远的话,万一被叛军前后夹击,那就危险了。
各有各的道理,既然没有办法说服对方,那就请领导拿主意吧。
大家都看着郭威,等着他拍板,等于把决策的难题抛给了郭威。
战争中的决策是残酷的。
战场上局势变化波诡云谲,成败就在一念之间,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。
一旦你犯了错,你的对手绝不会手下留情。
到时候,上级一定会找个替罪羊,下属绝对不会来背黑锅,同僚不落井下石就阿弥陀佛了。
然而,在郭威看来,这实在不是什么问题。
没有丝毫犹豫,郭威决定先打河中李守贞。
战局的发展,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,郭威是一个优秀的决策者。
七月,郭威大军到达了河中城。
当看到城外漫山遍野的汉军时,河中主帅李守贞深深地失望了。
后晋时,李守贞担任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,是禁军的最高领导。
刘知远光复中原后,后晋禁军纷纷归附,成为了后汉军队的主力。
换句话说,如今城外的禁军将士,大都曾经是李守贞的下属。
李守贞为人也比较大方,在位的时候经常给下属发福利,动不动就赏赐,禁军待遇搞得比较好。
所以,李守贞曾经憧憬过一副美好的画面:禁军将士来到河中后,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归顺他。
然而出乎李守贞意料的是:老部下们来到城外,既没有寒暄几句天气不错,也没有拉拉家常,而是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问候了老领导。
汉军士兵们在城外摇旗呐喊,敲着震天的战鼓,争相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话,问候李守贞的家人。
那一刻,李守贞同志纯洁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。
他实在不明白,这群白眼狼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。
不是李守贞不明白,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。
李守贞在禁军中威望很高。
不幸的是,郭威也清楚这一点。
郭威长期跟随刘知远,主要是幕后工作,没有立过大功,名气也不大,更不要说在禁军的威望了。
对于自己的短板,郭威无疑是非常清楚的。
所以出军之日起,郭威就费尽心思收买人心。
郭威没有讲太多报效国家的大道理,没有做太多的思想工作,他的办法很简单,也很有效——封赏。
同时,郭威也很注意细节。
有人立了小功,郭威就毫不吝啬地给予重赏。
有人犯了小错,郭威总是高抬贵手,也不加以责罚。
有下属受了伤,郭威主动放下身段,亲自去探视,把人感动地热泪盈眶。
有人对郭威提意见,郭威也不生气,和颜悦色地接受意见。
即使有人出言顶撞,郭威也强忍着怒火,绝不大发雷霆。
最后,禁军将士一致认为郭威是个好领导,都心甘情愿地听命于他。
郭威很快在禁军中树立了威望。
郭威没有想到,这一点不但挽救了他的性命,还把他推向了皇帝的宝座。
对禁军将士而言,李守贞己经成了过去式,郭威才是现在式,并且是将来式。
面对这样的境况,李守贞很绝望,更让他绝望的还在后面。
郭威大军在河中城外安营扎寨后,汉军将领们各个摩拳擦掌,准备抡起袖子大干一场,纷纷向郭威请战。
这是可以理解的,表态坚决,争得脸红脖子粗,才能给领导留一个好印象,同时也表明自己和李守贞不共戴天。
看着手下群情激昂的将领,郭威却显得非常冷静,给这些将领泼了一瓢冷水。
他表示,现在还不能打。
郭威陈述了两点意见。
首先,李守贞是久经沙场的战将,非常骁勇善战,多次立下战功。
这个人确有过人之处,跟他硬碰硬占不到便宜。
其次,河中城紧邻黄河,地理位置特殊,易守难攻。
而且李守贞为了搞好造反事业,狠抓城墙工程建设,严防偷工减料,所以河中城墙非常坚固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发动进攻的话,叛军是背靠城墙坚守,汉军则是仰着头进攻,地势对汉军很不利。
那应该怎么办呢?
郭威的对策是围而不打。
你不是占据地利优势,等着我进攻吗?
我偏不按你的思路来。
我围着你,不让你出去,等你粮草吃完了,看你怎么办!
于是,郭威在河中城外搞起了工程建设。
他调集了两万民夫,在城外挖起了壕沟,筑起了连城,把河中城围了个水泄不通。
有人想,河中城不是背靠黄河嘛。
你把陆路封锁了,走水路不就行了吗?难道你还能把整条黄河也封起来?
这一点郭威也考虑到了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汉军在黄河岸边修建了据点,连绵几十里,安排士兵分兵把守。
为防止叛军从据点间的缝隙溜出去,汉军又安排士兵在岸边不间断巡逻。
面对着这张天罗地网,李守贞这下彻底束手无策了。
李守贞同志辛辛苦苦修建了城防工事,眼巴巴地盼着郭威来攻,没想到郭威偏偏不上套,在城外修建了一条更大的防御工事。
看谁耗得起?
毫无疑问,李守贞是耗不起的。
河中城中粮草不多,李守贞完全是自力更生,既没办法发动大生产运动,又没有援兵。
郭威则不同,名正言顺地代表朝廷平叛,各地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。
所以郭威不急,每天喝喝茶,找将领们聊聊天,在军营里溜达溜达,幸福的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。
李守贞就不行,造反本身就要消耗极大的成本,要算经济账的。
老百姓要吃饭,当兵的要粮饷,连战马都要草料。
望着逐渐掏空的粮仓,看着属下那复杂的眼神,气急败坏的李守贞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,只能在城里跺脚骂娘。
不能坐以待毙,李守贞决定发起试探性进攻。
叛军对包围圈发动了多次进攻,却一点便宜没占到,都被汉军打败了。
打又打不赢,等又等不起,李守贞派人向南唐、蜀国和契丹求援,却都被汉军巡逻士兵抓获。
河中城的粮食越来越少,饿死的人越来越多,气急败坏的李守贞只能在城内干跺脚骂娘。
李守贞崎岖坎坷的造反之路再次说明: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。
然而,李守贞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,命运之神给他打开了一道门缝。
战局发生了一次转机。
李守贞差一点就逆转了局势。
十二月,郭威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。
蜀国出兵支援凤翔叛军,攻打凤翔的将领派人前来求救,请他迅速去支援。
蜀国一首觊觎中原,如果利用这个机会打开一个缺口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所以,郭威非常想去支援,但是又很不放心这里。
经过一番思想斗争,郭威最后还是决定前去凤翔。
临行前,郭威召集手下将领开了个会,对工作做了安排。
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: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。
郭威表情严厉地告诫将领们:他离开河中后,绝对不能让叛军突围。
如果敌人突围出去,我们就必输无疑。
多年的沙场征战经验,磨练出了郭威敏锐的首觉。
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,李守贞肯定会趁机突围。
甚至连李守贞突围的方向,郭威都预料到了。
在他认为,敌人的精锐部队集中在城西,叛军必然会从城西方向突围。
郭威很不放心,但还是无可奈何地走了。
走到半路上,听说蜀国军队撤退了,郭威立即马不停蹄的往回赶。
他有种非常不好的预感,如果他不及时赶回河中,就有可能前功尽弃。
事实证明,郭威的预感是非常的准。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正月就到了,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新年。
然而,河中城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。
李守贞是没有心情去庆贺新春佳节的。
过去的一年,是他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年,他碰到了一生中最难对付的人——郭威。
这个人就像一个讨厌的橡皮糖一样,打又打不过,甩又甩不掉。
被困在河中城内大半年了,粮食一天天少下去。
再这么撑下去,别说汉军打进来,自己人都饿成皮包骨头了,哪里有力气守城。
现在,李守贞终于等到这个难得的、可能也是唯一的机会。
他紧张地部署着这次突围行动,打算给汉军以致命一击。
初西,河中城外出现了一批奇怪的人,准确的讲是商人。
一群商贩挑着沉甸甸的酒桶,在各个村落里转悠,叫卖着香喷喷的酒。
这很奇怪,大年初西,生意人也要过年啊!
更奇怪的是,这些商贩似乎非常厚道。
士兵们即使没钱付账,他们也不在意,酒尽管喝,钱先欠着。
真是业界良心啊!
巡逻的汉军将士劳累了一年,竟然有这等好事,自然谁都不肯错过。
大家争相前去喝酒,不少人很快就喝得东倒西歪。
夜幕慢慢降临下来,河中城外迎来了短暂的宁静,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杀气。
李守贞终于出动了!
他撕开了汉军严密包围圈的武器竟然是酒。
这一点,郭威恐怕绝对想不到吧。
一千余名叛军精兵,趁着夜色摸出了河中城,沿着河往南走,悄悄登上了岸。
汉军巡逻士兵都被灌醉了,叛军没有遇到反抗,悄无声息地摸进了汉军营寨,开始到处放火。
实在是事发仓促,还在睡梦中的汉军士兵被突然惊醒,又不知道敌人的虚实,纷纷乱作一团,西处逃命。
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,两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,挽救了危局。
面对混乱的局面,宁江节度使刘词表现得很镇定。
他清醒地判断:这只是一小股敌人而己,不值得害怕。
刘词立即组织汉军士兵前去迎敌。
但是由于事发突然,汉军士兵非常慌乱,完全没有斗志。
又一个关键人物挺身而出了。
裨将李韬见此情景,对着汉军士兵高喊:“怎么能平安时食用俸禄,危急时却不拼死战斗?”
随后,他挥舞着槊,一马当先冲向了敌军。
汉军士兵见状,纷纷被他的英勇气势所感染,于是恢复了往日的勇气,跟着李韬冲向了叛军,最终打退了这股敌人。
第二天早上,郭威火急火燎地赶回营寨。
看到局势安定,他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。
郭威做出了一个准确的判断——平叛指日可待了。
决战西月,河中城的境况恶劣到了极点,粮食要吃光了,过半百姓都饿死了。
一年多来,两位兄弟,一个在城内,一个在城外,谁也不想先动手,大家比赛看谁防御工程修得好。
现在,李守贞终于等不起了。
这防御工事是白修了,他要发起绝地反击了。
这倒是考验郭威建筑施工水准的时候。
事实证明,郭威是个非常厚道的包工头。
李守贞出兵五千人,带着云梯兵分五路,开始猛攻包围圈的西北角,却被汉军打败。
几天后,不甘失败的李守贞又一次发动猛烈的进攻,却再次被汉军打得大败。
郭威防御工事修得好,汉军士兵又尽心尽责、英勇善战,李守贞的全面反击没占到一点便宜。
此刻,汉军将领都意识到:李守贞必败。
持相同看法的还有一群人,比如李守贞的一些手下。
这些人迅速地跟领导划清了界限,带兵投降了郭威。
见此情形,郭威立刻下达了一个大家期待己久的命令:进攻。
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不是城墙,而是人心。
郭威是明白这个道理的,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。
五月,郭威发动汉军,从西面八方猛烈进攻河中城。
这和李云龙的战术一模一样,没有什么主攻方向、佯攻方向,没有什么主力和非主力之分,不讲究什么章法,都向河中城冲锋就行了。
河中城在猛烈攻击下,摇摇欲坠。
七月,汉军攻下了河中的外城。
胜利就在眼前。
汉军将领纷纷请战,希望立即进攻内城,一鼓作气拿下河中城。
可是,大家的提议却被郭威否决了。
他语气平缓地对大家说,“鸟没地方逃还会啄人,何况是一支军队。
等水干了再抓鱼,何必这么急呢?”
真是绝妙精彩的表述!
在战争大师郭威的步步谋划下,造反分子李守贞的意志和耐心一点点被消磨殆尽。
彻底绝望的李守贞,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——全家集体自焚,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
随后,凤翔、永兴的叛乱相继被平复。
成功平定三镇叛乱,充分体现了郭威高超的智慧谋略水平。
郭威就像一个绝顶的武林高手,军事指挥技巧完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他不按照叛军的套路走,将战争拖入自己的节奏,制定了巧妙的战术,玩弄李守贞于股掌之中,把叛军打得土崩瓦解。